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既要立足新形勢明確“怎么看”,又要根據新挑戰確定“干什么”“怎么干”。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把共同富裕作為價值追求和現實任務,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為推進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創造了許多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增強了發展的信心、底氣和決心。
社會保障事業面臨怎樣的新形勢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和城鎮化、人口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加快發展,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存在不足。”
適應新型城鎮化,需要促進城鄉統籌。城鎮化的發展,帶動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向城鎮非農產業轉移就業。這種快速的人口流動變化,對有效保障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的基本權益和更好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帶來新的挑戰。社會保障制度要適應農民工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城鄉養老保險制度要統籌發展和銜接,地區間基金收支要適應勞動力流動不平衡。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是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對于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適應人口老齡化,需要促進可持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與人口變化之間關系緊密,尤其是養老保險直接關系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和基本保障。人口老齡化對養老保險制度的影響,集中體現在撫養比的變化上。我國在職職工與退休人員的比例持續下降,20世紀90年代為5∶1,2024年為2.8∶1。這就需要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統籌社會保障與人力資源開發,增強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性,改善大齡勞動者、低齡老年人口和女性等群體的就業環境,改革完善相關政策舉措,切實穩定和提高勞動參與率。
適應就業方式多樣化,需要推進制度創新。近年來,我國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蓬勃發展,相關從業人員有相當一部分未簽訂勞動合同,呈現出勞動關系靈活、人員流動快、收入不穩定等許多新的特征。對傳統的以勞動關系為基礎的社會保險制度來說,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順應就業格局發生的明顯變化,加強靈活就業人員和新業態就業人員社保權益維護,已經成為必須解答好的一道重要民生考題。
適應數字化時代新要求,需要提升治理服務水平。我國已加速進入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數字時代,對民生建設、社會保障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數字政府建設要求不斷提升社會保障領域數字治理能力,應當加大社會保障領域數字化改革力度,形成用數據服務、用數據監管、用數據決策的機制,強化數字賦能,積極打造社會保障數字治理新模式。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對數字化時代的公共服務有了更高期待,要求主動適應群眾需要,摸清群眾利益訴求,把握數字化發展趨勢,著力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靈活性、包容性、適應性,不斷提高社會保障領域數字化便民服務水平,避免擴大數字鴻溝,讓數字技術更好地服務群眾、造福人民。
形勢決定工作任務和方法。在目標任務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全民”就是將所有群眾納入保障范圍,“統籌城鄉”就是促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銜接,“公平統一”就是增強社會保障體系公平性和制度剛性約束,“安全規范”就是確保基金安全和制度規范運行,“可持續”就是確保制度長期穩健運行,“多層次”就是滿足群眾多樣化保障需求。在原則要求上,強化系統觀念,既準確把握各保障項目之間、每一個保障項目的內部政策之間、社會保障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推動全鏈條全方位的統籌銜接和協調推進,又增強國家層面社會保障制度統一性和規范性,確保形成整體合力、提升綜合效能;樹立戰略眼光,充分認識社會保障是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措施;增強風險意識,既時刻繃緊風險防范的“弦”,堅決避免社會保障領域風險向經濟領域、政治領域傳導,又提前研判未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形勢變化可能帶來的挑戰,健全風險防控制度機制;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黨中央關注的問題、人民最關心的問題和影響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在解難題破新題中不斷完善和創新政策制度;拓寬國際視野,既了解、掌握、借鑒國外社會保障的經驗做法,運用到我國社會保障事業改革發展之中,又汲取一些國家的教訓,警惕和避免社會保障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在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中統籌謀劃、守正創新,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環境,聚焦重點難點問題,統籌考慮中長期目標任務,汲取國際經驗教訓,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接續奮斗、久久為功,必將不斷書寫社會保障事業發展新篇章。(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