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服務無小事,一枝一葉總關情。
社保經辦大廳里高效辦理著退休等“一件事”,12333熱線中解答著社保關系轉移接續等問題,大數據平臺和電子社保卡上流轉著億萬人的社保待遇……一名名社保經辦機構工作人員臺前幕后辦業務、進村入戶講政策,正塑造著更有溫度、速度、廣度的社保服務品牌。
社會保障經辦管理服務是社會保障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基礎,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紐帶,直接關系到各項社保政策的實施效果和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提高管理精細化程度和服務水平上下更大功夫,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這為做好新形勢下社保經辦管理服務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推動全覆蓋,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通過從粗放式擴面向精準式擴面轉變,從外延式擴面向內涵式提質轉變,基本實現社會保險法定人員全覆蓋;通過完善落實參保繳費政策、創新經辦服務模式、加強宣傳引導、加大監察執法力度、強化數據支撐、積極推動農民工參保擴面等舉措,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通過“數據找人”、開展“社保服務進萬家”活動等舉措,實施社保高質量參保行動。這些措施圍繞社會保障“覆蓋全民”的目標要求,聚焦農民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等重點群體,努力實現社會保障從“廣覆蓋”到“全覆蓋”,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
辦實辦細辦好,提供貼心暖心社保服務。社保服務點多線長面廣,聯系著千家萬戶,面向著億萬群眾,關乎民生、連著民心。從中央到省、市、縣、鄉鎮(街道)五級的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并不斷健全,5200多個社保經辦機構、14萬多工作人員,形成城區步行15分鐘、鄉村輻射5公里的社保便民“服務圈”,為群眾提供“就近辦”。優化服務流程,持續完善轉移接續政策措施和經辦服務,全面取消領取社會保險待遇資格集中認證,通過推進數據共享、比對實現寓認證于無形的“靜默認證”,以“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將認證周期從固定時段轉變為實時動態,大力推行社保“不見面”服務、適老化服務,讓群眾在一件件社保關鍵事中感受到黨的關懷。開展社保“解民憂、轉作風”專項行動,持續推進“清、減、壓”,深化“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推廣綜合柜員制,推進關聯事項打包辦、高頻事項提速辦、所有事項簡便辦,讓群眾對社保政策“看得懂、算得清”。從“網上辦”“掌上辦”到“容缺辦”“延期辦”,打造24小時不打烊、零跑腿的社保服務,讓“社保藍”成為深入人心的社保服務名片,人民群眾對社保公共服務的滿意度穩步提高。
加強精細化管理,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以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正式實施為契機,打造“部級平臺管理+省級集中系統+地方經辦”的一體化經辦管理體系,形成全國基金“一本賬”;以建立完善社保基金預算管理制度為重點,將社保基金預算納入國家預算,全面實施基金預算績效管理;以人工智能等技術為驅動,扎實開展經辦數據稽核,提升信息系統防控能力;以社會保險“事事有標準、人人守標準、時時用標準”為目標,成立全國社會保險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為參保單位和群眾提供統一、可追溯和可檢驗的服務;以規避風險、服務決策為使命,強化社會保險統計精算。這些措施構建起適應制度運行要求、系統協同高效、基金運行良好、內控科學合理、業務規范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險經辦管理體系,為確保社會保障制度平穩運行和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基礎支撐。
推進數字化轉型,賦能社保經辦提質增效。數字社保是提高社保經辦服務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徑,需要持續深化一體化、發展數字化、邁向智能化。社會保障卡已經成為居民服務“一卡通”,不僅推進各項社保待遇進卡,廣泛實現退休“一件事”、就醫“一卡通”、養老服務“一卡通”,還轉變成“交通卡”“借閱證”“旅游年票”,服務群眾生活的方方面面。建設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開通90多項全國性、跨地區社會保障服務,覆蓋養老、失業、工傷多個險種,服務累計超過77億人次。推進大數據普及應用,對服務對象精準“畫像”,形成補貼政策對象名單;實現社保數據跨部門共享,支持有關部門在社會保障查詢等業務環節實現“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應用,做到“應享盡享”。社會保障服務對象數以十億計,數據總量大、價值高、實時性強、動態鮮活,在采集、存儲、傳輸、應用等各環節加強安全防護,全方位打造網絡安全“金鐘罩”。
社保經辦機構是社保政策具體執行者、群眾權益直接守護者、公共服務一線提供者。要秉承“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的使命擔當,緊扣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需要和群眾急難愁盼,用心用情用力為群眾辦實事,不斷開拓創新,打造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社保服務品牌,更好滿足群眾對優質高效服務的需求。(本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