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天津市人社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20項民心工程”總體部署,堅持“分類推、項目化、促就業”思路,在全市實施“技能強企”行動,推動企業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實現企業增效、職工增技、技能增收,以技能提升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賦能高品質生活。截至9月底,全市新認定企業培訓中心107家,開展企業師資培訓1261人次。
聚焦培訓資源整合,打造產教評一體化技能生態。提出“管行業要管人才隊伍建設”的理念,發揮行業企業技能人才培養主體作用,以天津市12條重點產業鏈龍頭企業為主體,支持建設企業培訓中心,聯合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培訓機構、評價機構和人力資源服務機構等多方力量,打造產業、教學、評價銜接融通的技能生態,激發技能強企內生動力。推行“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推薦”項目化培訓,由企業提供崗位、標準和師傅,學校輸出學生、教師和教學資源,政府負責政策支持、服務和管理,促進產教高度融合,推動企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
破解師資教法痛點,提升培訓的系統性與高效性。針對傳統技能培訓“師帶徒”一對一模式覆蓋面窄、知識傳授碎片化、培訓資源分散等問題,整合優質課程資源,系統梳理各行業、各崗位核心技能知識點,構建覆蓋職業發展全周期的標準化課程體系。創新集中化培訓模式,將分散的“師帶徒”資源集約化配置,通過集中授課、集中實操、集中考核的方式,統籌優質師資力量,避免培訓資源重復浪費,有效解決以往培訓“小、散、碎”效率低下問題,大幅提升技能培訓的規模化、規范化水平。
打通工學矛盾堵點,確保培訓與生產協同推進。一方面,加大實操設備投入,鼓勵企業根據生產實際與崗位需求,購置、升級一批與生產一線技術同步的實操培訓設備,建設專業化實操培訓場地,讓職工在培訓中能夠接觸真實生產場景、使用標準生產設備,提升培訓的實用性與針對性。另一方面,優化培訓時間方式,結合企業生產節奏,采取錯峰培訓、彈性學時、“線上理論+線下實操”相結合的模式,科學合理安排培訓時間,避免培訓與生產任務沖突,確保職工能夠安心參與培訓,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秩序不受影響,實現培訓與生產“兩手抓、兩不誤”。
打造互利共贏亮點,推動企業與職工共同發展。構建“技能提升—待遇兌現—創新反哺”閉環機制。一方面,健全技能與待遇掛鉤機制,引導企業建立以技能等級為核心的薪酬分配體系,明確技能等級與工資福利、崗位晉升的對應關系,按技能等級兌現相關待遇。另一方面,推動技能成果轉化反哺企業,鼓勵職工積極參與企業技術革新、工藝優化、產品研發,將所學技能應用于生產實踐,通過提出合理化建議、開展技術攻關等方式,助力企業提升生產效率、改進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形成“職工技能提升支撐企業發展,企業發展帶動職工增收”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