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湖南省郴州市大力集聚產業人才,深化產才融合,積極探索“以產聚才、以才興產”的良性互動新路徑,為全市“1221”現代化產業體系注入了強勁的人才動能,形成了產業與人才相互成就、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
筑巢引鳳,搭建產研平臺聚才
郴州市將平臺建設作為集聚人才的核心抓手,大力推進“湘南科技谷”建設,充分發揮平臺集聚和牽引作用,不斷提升人才承載能級。
創設實驗基地。投資3億元組建郴江實驗室,聚焦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綠色發展等前沿領域,重點打造了稀貴金屬、固態電池等7個中試基地。目前,已聘請5名院士、20余名頂尖專家領銜,集聚近200名高層次科研人員入駐攻關,累計申請授權發明專利25項,轉化科研成果28項,帶動社會新增投資5.8億元。
深化校地合作。與中南大學等7所省內重點高校簽署戰略協議,柔性引進92名高層次人才,共同推進54項標志性產學研項目,已發布3項全國領先的技術創新成果。
拓展研發“飛地”。制定激勵措施,鼓勵企業“走出去”設立研發“飛地”,晶訊光電等35家企業(科研院所)在北京、深圳、長沙等地布局40個研發機構,匯聚400多名中高端研發人才,取得115項研發成果,有效拓展了引才用才的邊界。
做優人才集團。在全省率先組建人才集團,探索“人才+服務+資本+產業”市場化引才模式,為全市引進高層次和急需緊缺人才1.1萬余名、招聘企業員工4萬余名,開發“郴新直聘”信息化平臺,組織線上招聘活動1300余場,累計實現營收6.9億元。
搭臺壓擔,推動人才創新創業
讓人才盡展其能是郴州市人才工作的鮮明導向,通過深化拓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行動,推動形成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
激發創業活力。出臺“支持大學生創業15條”“支持返鄉入鄉創新創業15條”等政策,每年安排1000萬元大學生創業扶持資金,重獎“十大返鄉創業人才”,并遴選345名創業精英納入創業導師后備庫,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7億元,帶動大學生創辦經營主體2727個,激發創業活力。
實施揭榜掛帥。采取“企業出題、政府張榜、能者解題”方式,先后發布科技攻關榜單4期28項、總金額2億元,支持199名科技人才參與新型材料應用、智能裝備制造、稀貴金屬提煉等關鍵技術攻關,其中湖南格瑞普新能源與中南大學團隊合作突破鋰離子電磁關鍵技術;黃沙坪多金屬選礦項目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推行“雙崗互聘”。27名來自高校的博士已派駐郴州糧機等24家重點企業,推動科研成果在一線轉化,實現了“編制在高校,服務在企業”的柔性流動,打破體制壁壘。
引導郴才回郴。市委、市政府成立工作專班,依托異地商協會設立返鄉創業聯絡站23個,對接吸引38名在外郴籍人才回郴投資興業,累計簽約項目52個、金額701億元。選樹“郴州工匠”19名、“青年科技創新人才”22名、“群眾敢首創”先進典型73名,營造創新創業濃厚氛圍。
精準施訓,培養產業人才
為提升人才隊伍整體素質,郴州市根據產業發展需要,深入實施技能人才訓強和鄉土人才培優兩項計劃。
提升技能人才強產業能力。組建郴州市域產教聯合體,推廣校企合作“訂單班”60個,累計培養輸送5000余名畢業生。深入實施“一戶一產業工人”培養工程,整合15家單位資源,每年開展玉石雕刻、銀制品制作等特色技能培訓100多期,培訓5000余人次,構建了從培訓到就業、晉級的全鏈條服務。
提升鄉土人才興產業能力。郴州持續開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農村實用人才培訓,每個縣(市、區)聚焦特色產業培育“頭雁”10名以上,市縣兩級已培訓各類實用人才11.35萬人次,并評定出549名中級以上職稱的農業專業技術人才,不斷壯大鄉土人才隊伍。
在產業人才的支撐下,郴州市農產品加工、有色金屬新材料、文化旅游、數字等產業已實現年產值1000億元以上,鋰電池產業構建起“鋰礦—材料—電池—終端—回收”的產業集群,現代裝備產業邁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