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作出“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等系列部署。
如何貫徹落實相關部署?下一步人社工作將從哪些方面重點發力?新華社記者采訪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王曉萍。
扎實做好民生工作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問:如何看待“十四五”時期就業、社會保障等領域取得的成就?
答:“十四五”時期,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領航掌舵,以超常規舉措應對非常之形勢,將民生保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就業、社會保障等各項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民生保障網進一步織密扎牢。
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十四五”以來,截至今年9月底,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到6032萬人,超額完成5500萬人的目標任務。城鎮調查失業率前4年均值為5.3%,低于預期控制目標。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勞動者權益得到有效維護。
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功能完備、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5%,養老、失業、工傷三項社會保險基金收支總規模70.8萬億元,累計結余9.8萬億元,保障功能更全面、基金家底更厚實。
以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穩妥有序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累計面向9200萬人次開展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我國專業技術人才超8000萬人,技能勞動者超2.2億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7200萬人。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十五五”時期民生保障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全會部署,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圍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等要求,精心編制“十五五”人社事業發展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扎實做好民生工作,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讓廣大勞動者好就業、就好業
問:如何落實全會對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作出的部署?怎樣確保實現今年就業目標?
答:“十五五”時期,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為穩就業提供堅實基礎。同時,就業總量壓力依然存在,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外部環境變化會帶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
《建議》就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明確一系列政策舉措。我們將緊緊圍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品質需要,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就業促進機制,推動就業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讓廣大勞動者好就業、就好業。
一是積極構建就業友好型發展方式。加強產業和就業協同,支持企業穩崗擴崗,積極培育新職業新崗位,在數字經濟、高端制造、現代服務等領域發展中創造更多高質量就業崗位。加大創業支持力度。加強就業影響評估和監測預警,研究完善政策儲備,綜合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和新技術發展對就業的影響。
二是著力破解結構性就業矛盾。人力資源供需不匹配,是當前我國就業領域面臨的主要矛盾。我們將健全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以“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為牽引,提升技能培訓針對性實效性。完善人力資源供需匹配機制,健全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推行“大數據+鐵腳板”服務模式,推動服務向基層下沉、向困難群眾傾斜。
三是穩定和擴大重點群體就業。未來5年高校畢業生數量會繼續增加,我們將多措并舉拓寬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強化擇業和用人觀念引導。激勵各類人才下鄉服務和創業就業,穩定農民工特別是脫貧人口務工規模和務工收入。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精準援助,兜牢民生底線。
四是營造公平有序就業環境。加快推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相關立法,完善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超齡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消除性別、年齡等影響平等就業的不合理限制和就業歧視。
今年以來,黨中央把穩就業擺在“四穩”首位,出臺實施一系列穩就業穩經濟政策舉措,就業形勢保持總體穩定。1至9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057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88%。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5.2%,低于5.5%的預期控制目標。
下一步,我們將用足用好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創業補貼等支持政策,著力挖潛力、穩崗位、保重點、強培訓、優服務,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持續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問:“十五五”時期,社會保障面臨什么新形勢?如何落實全會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作出的部署?
答: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實現收入再分配、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徑。截至2024年底,我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2億人,老齡化趨勢明顯。人口結構變化帶來長期挑戰,新型城鎮化凸顯結構性問題,就業方式多樣化催生一些新課題。“十五五”時期,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任務艱巨繁重。
我們將持續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不斷增強社會保障可持續性、公平可及性、安全性、便捷性、規范性。
一是加快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完善并落實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強化“保基本”功能定位,積極推動擴大企業年金覆蓋范圍,深入實施個人養老金制度,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養老保障需求。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穩步調整社保待遇水平,更多向低收入群體傾斜,逐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
二是扎實推動高質量參保。持續推進全民參保計劃,深入研究靈活就業人員、農民工、新就業形態人員等群體面臨的社會保障不足問題,提高參保率,穩步擴大新就業形態人員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實施范圍,進一步擴大失業、工傷保險覆蓋面。
三是提高基金長期支撐能力。健全社會保險精算制度,繼續劃轉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健全社保基金長效籌集、統籌調劑、保值增值和安全監管機制,保持打擊欺詐騙保行為高壓態勢,夯實社保基金物質基礎,促進制度運行安全可持續。
四是提升社保服務水平。完善社保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優化全國統一的社保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社保經辦管理服務均等可及、智慧溫暖。
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
問:如何把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答:《建議》就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促進人口高質量發展等作出新的重大部署,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等戰略任務也對塑造現代化人力資源提出新要求。我們將堅持黨管人才原則,立足職能職責,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推動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
一是提高人才培養培訓針對性。圍繞構建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突出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未來重點領域,實施大規模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行動。突出抓好青年人才培養,及時發布“高精尖缺”人才需求目錄,推動博士后項目、政府特殊津貼等向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和青年科技人才傾斜。實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構建“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大力推行企業新型學徒制。
二是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評價導向,持續深化職稱、職業資格、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等制度改革。扎實推進高校、科研院所、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加快構建技能導向的薪酬分配制度。全面推行“新八級工”制度。推動職業技能等級與相應職稱、學歷雙向比照認定。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職業技能競賽體系,辦好第48屆世界技能大賽。
三是完善人力資源開發利用機制。穩妥有序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規范人力資源市場秩序,優化就業、社保等方面年齡限制政策。深入挖掘老齡人力資源潛力,推動發展銀發經濟,持續增加婦女勞動就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穩定勞動參與率。(張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