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社保大廳,“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12個大字映入眼簾。寥寥數語,準確形象,既概括了人社部門的重要職責和莊嚴承諾,也彰顯了社會保障的重要價值和重大意義。
社會保障是現代國家一項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進步和文明的重要標志。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保障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發揮著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經濟運行減震器的作用,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明了社會保障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我們認識和把握社會保障工作規律提供了科學指引。
社會保障是民生保障安全網。社會保障作為一項重要的基本民生保障制度,關乎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伴隨著工業化大生產的發展,勞動者職業風險和社會風險大大增加。無論是勞動者還是企業雇主,僅靠個人或用人單位自身往往難以抵御這些風險。現代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突破家庭、企業、行業、地域等限制,把社會成員聯結在一起,發揮互助共濟功能,共同化解生產生活中的風險,保障人們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失能時的基本收入和基本生活不受影響,保障他們的基本生存權,從而減少貧困的發生和轉移,消除勞動者生產生活的后顧之憂,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增進社會文明。養老保險促進“老有所養”,醫療保險致力“病有所醫”,失業保險減輕失業者的經濟壓力并提升技能、促進再就業,工傷保險保障傷殘職工和遺屬的基本生活、恢復勞動者的身體健康,生育保險向生育的女性勞動者給予經濟補償和醫療保健……社會保障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聯系緊密,在人的全生命周期“如影隨形”。
社會保障是收入分配調節器。分配制度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內容,社會保障是再分配的重要手段。在市場經濟中,初次分配的競爭法則、效率優先原則,帶來的結果往往拉大收入差距,造成社會的不公平。而社會保障具有較強的再分配功能,通過互助共濟在全體社會成員之間分散風險,縮小貧富差距,兼顧公平和效率,而且更加注重公平,緩解社會矛盾,從而體現社會公平目標。通過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社會保障的財政資金投入,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是增強再分配功能、進一步縮小收入差距的基礎。社會保障在調節社會成員收入分配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通過“大數法則”縮小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縮小城鄉和區域間的分配差距,促進不同人生階段和不同代際之間的收入再分配。當前,加大社會保障再分配力度,進一步強化互助共濟功能,有利于不斷縮小群眾之間、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社會保障是經濟運行減震器。社會保障具有經濟運行逆周期調節功能,對宏觀經濟帶來平衡效應。在經濟下行期,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作為一種穩定機制,能夠產生經濟緩沖和減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減小經濟起落幅度。
從改善居民消費預期的角度看,健全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更好提供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等保障,可以解除勞動者的后顧之憂,從而敢消費、能消費、愿消費,拉動有效需求,這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基礎。從壯大資本市場的角度看,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企業(職業)年金基金、個人養老金等長期資金具有投資視野廣、短期風險承受能力強的特征,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上大有可為。截至2024年底,全國企業年金基金和職業年金基金投資運營規模6.75萬億元,可以發揮長期穩定資金的優勢作用,圍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和重點領域加大投資力度,積極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從助力國家應對重大挑戰和突發性風險的角度看,經濟受外部環境沖擊影響加劇、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通過降低社會保險費率、緩繳社會保險費、階段性減免單位繳費部分、發放失業保險穩崗返還資金等政策調整,可以有效促進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好發揮社會保障的重要作用,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可靠的社會保障,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中國勞動保障報評論員)